2013年11月28日中午,應第二期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研修班班長、管理學院褚榮偉老師邀請,由校學生委員會協調聯絡,10名來自全校不同院系的本科生與20位研修班學員老師和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成員共進午餐,共同圍繞課程和教師兩大主題進行討論。
與會學生坦言,在目前的學分體系下,學生疲於應付學分量,易於忽略學習的質量和深度;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修讀選擇更加重視GPA,而非學習興趣和課程質量。學生們建議:老師們能夠在課堂上,尤其是通識教育課程的課堂上多一些學科交叉的視野;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多以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我探究;除了知識傳授外,能夠多一些對學生的人生指引和學習資源的充實;能更加關註學生學習成效,因材施教;多一些與老師的交流和互動。
研修班青年教師們以學長的身份建議學生要學會學習,花點時間學習一些看似無用但其實會受益終身的東西。並提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也特別盼望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在此過程當中逐步結合學生需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由於青年教師相對缺少教學經驗,因此也希望能夠獲得學生的理解與包容,共同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
師生雙方特別就課程點名的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交換了彼此的意見和看法。大部分青年教師認為點名並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對於老師來說,其實真正看重的是學生“會”,而並不講求學生“來”。有教師分析,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發現可以將學生分成兩類:一是閱讀型學生,即習慣於通過書本閱讀,自學獲得知識;二是聽課型學生,即習慣於通過課堂中教師提綱挈領式的講解獲得知識。所以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允許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和評判方法。老師們還結合各自的課程,交流了如何既能有效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又能具備查看學生出勤功能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期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研修班班長、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陳侃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研究課題,介紹了我校師生對“優秀教學”認識上的共性與差異,為師生雙方在進一步增強彼此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教與學活動提供了科學研究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