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下午,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在光華樓東主樓2901會議室組織召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稱“思修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交流會,陸昉副校長等參加本次交流會。
2014年春季學期,以上海高校課程共享中心(SHUCC)平臺為基礎,杏悦2平台社科部高國希教授領銜開展基於線上線下教學的“混合式教學”,上海高校選課學生2000余人,其中我校低年級本科學生507人(分為25個班級,稱為“混合班”),由我校社科部10位思修課教師指導見面討論,25位助教引導與督促學生在線自主學、小組討論,並為班級討論課提供記錄等服務支持,評閱學生學業和測評等;我校另有376位學生選擇基於課堂教學的教學班,稱為“傳統班”。
為了深入研究兩類班級學生的學習特性、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過程及其成效,課題組展開了問卷調查、測驗法、視頻定位分析、文獻研究、文本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
交流會上,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丁妍副主任對混合班和傳統班學生的學習方法偏好、學習投入、進度、學習行為和課程體驗分別做了介紹,發現混合式教學較之傳統教學,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成效顯著改善,表現在學生的深層學習取向的行為在增加,但影響這一改變的因素還有待進一步論證。同時她指出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平臺、學生、教師以及助教如何充分發揮作用,使得線上學習與面對面傳授之間保持平衡協調將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課題和質量評判標準。
社會學院陳侃老師對混合班學生特點學習行為和課程評價進行了研究,發現30%的混合班同學曾經不看視頻,只完成測試任務;部分學生有選擇地觀看視頻;,約有24%的同學在觀看視頻時在做別的事情,只是完成視頻觀看進度。約70%的同學認真觀看視頻,可能同時做與該學習有關的事情。近半數認同線上討論發言機會均等優點,過半數肯定交流對師生生生關系的促進,同時過半數否認互動激發課程興趣,更多不認同互動加深理解。
計算機學院周雅倩老師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結合課程的視頻對學生停課行為進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學生對在課題隨教師行為抬頭率的變化規律。
社會高雋老師對“傳統班”和“混合班”第四單元測試題情況進行了分析,涉及問題17道,有效答卷傳統班和混合班各50份,但其中評分的環節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將在改進後重新比較兩種教學模式班級在此份測題上的成績差異。
陸昉副校長指出,從“思修課”開始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是重要的,可以繼續收集數據,把結果進行再整理歸納,對今後課程的開展有幫助,要進一步思考,接下去要如何進行引導學生學習的工作;下次再開展思修課時,怎麽樣做能使這個課的效果更好;在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上也要做更多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