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實踐探索——系統體驗式學習
-
英語寫作課堂合作學習模式探索
-
“氣候變化與能源”課程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運用與效果研究
-
學術成長型訓練提升教學品質——以“新媒體與社會性別”課程為例
-
物理大課堂的復合型教學模式探索
系統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
歷史學系 田文娟 化學系 楊慧麗
一🍴、項目背景
職業作為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也是個體得以超越孤獨生存狀態並獲得生活意義的獻身目標,而生涯規劃即是將自己托付於這個目標的一種安生立命。大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對生涯的基本認知到主動規劃職業生涯👩🏼⚕️,是需要一個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交互進行的過程🐿,進而完成關於個體的生命體驗。
我校大學生生涯發展課程一直以來采取傳統講授的方式,90%以上課堂內容通過理論講授完成,單純靠理論的學習和理解🙍🏿♂️✊,並無法滿足個體生命體驗的成長需求。同時↪️,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同學課上容易被電腦🪂🌱、手機等外部誘惑分散註意力,而課下信息資源豐富😑、學有余力🤟🏼,這些都對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型課程🐚,重在提高學生生涯認知和規劃行動力🧜🏻,理論的應用及落實就尤為重要👩🏼🎓,需要一定的監督機製🧑🏼✈️,而傳統模式的“放養”並不能有效刺激行為轉化🤹。
因此本項目計劃使用“系統體驗式”方法🚣,通過團體生涯輔導融入對分課堂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規劃生涯的意識與能力👨🏽⚖️,從身心上體驗理論學習內容⛴,並內化為日常的行動實踐。首先,團體心理輔導與咨詢已經被國內外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其有效性,尤其對有類似的困擾或者發展問題的輔導與咨詢對象,有著特殊的效能和應用價值,被稱為“神奇的圓圈”🈳。團體輔導的形式從空間上和心理上打破了傳統的學生聽講🫃🏻、老師授課的模式,去除課桌的隔離♋️👱🏼,團體圍坐中心圓圈,加強團體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豐富多彩的主題小活動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促使學生高度關註老師的引導,內容又會涉及較多的肢體活動🏫𓀍、小組討論,客觀上幫助學生遠離手機、電腦等幹擾性工具,從而確保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高度投入。通過主題單元的科學設計,從個人認知到職業認知逐層推進💆♂️,利用心理學量表實施測驗🚊,輔助講解理論,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同時加深對生涯理論的理解和認知🙉;行業探索接入市場資源,讓學生自己探索形成行業報告的同時🔈👩🦲,掌握探索方法。
其次🫸🏻,在全面考慮教學過程的可行性👨🏿🏭、同輩交互👩🚒、師生交互的心理機製和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張學新老師於2014年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時間一半用作教師講授🥍,一半用作學生討論🕗,強調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將這一模式融入團體輔導中,既滿足了對於個體的關照,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再次🏑,從單一的理論講解轉變為理論探討、體驗及應用🛎,促進學生關於生涯理論知識的吸收與應用👷🏿♀️。課下學習資源,例如視頻🤸🏽♂️、職業探索、測評平臺,可以有效激發學生不限時空,自主學習的興趣,並且時間靈活,以碎片化學習來達到統整的實踐目的。課下作業、微信學習交流群、郵件反饋等方式,可以推動學生聚焦理論應用和行動改變🍄,可衡量的評估與監督標準👫,可以促使學生更好的管理、規劃大學學習生活🧑🏿🚀,有方向、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有信心🙇♂️,有能力🧛🏻🫔,根據體驗👧、反饋思考個人選擇和行動落實。
二👸🏿、 實施方法與過程
1、 課上學習
70%課程內容以有主題的團體生涯輔導形式開展,其中內含討論互動、交流發言、理論講解等多種形式;同時應用對分課堂模式進行環節的簡化與效率提升。目前已完成設計系列課程方案👐🏼。(見表1)
表1 課程設計示例
2、 課下探索
1) 課後常規作業
每節課後有1-2道課後作業,內容涉及練習應用課上學習理論⏲👮🏼♂️,或是課前預習準備;鼓勵學生探索和使用課下學習資源,例如推薦書目閱讀、視頻學習👏🏽、自測平臺等等。
2) 行業探索
10%課程內容為外部行業探索,包含企業參觀走訪🎅🏼,行業跟拍,10%學生開展行業交流匯報。累計行業報告涉及十多個行業🧱,形成杏悦2行業崗位資料庫,可為全校同學提供一手行業信息🖕。
表2 作業列表參考
3、 反饋機製
長期以來,傳統高等教育考核學生的方式都是采取期中、期末考核👨🏿🦱,而考核往往只呈現結果🚄,不解釋原因,尤其是公選課目尤為明顯。筆者以為這對學生知識吸收促進效果會較為滯後,這對於應用型知識更是大大削減了其學習成果👵🏻。對分課堂的模式可以使得學生學習理解的知識迅速得到反饋,而課後作業的回堂討論👨🔧,也再次檢驗理論應用效果🌷,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郵件🌼🐚,不定期督促學生進行目標和行動的檢查與調試。
同時⚅🤶🏻,本項目還使用專業追蹤問卷,對選課同學在學期前後進行測驗,以檢驗課程效果👸🏽。同時如有可能設計實驗參照組,對實驗學生進行為期4年的完整追蹤,最終進行專業分析✊🏻,全面展現本科生生涯教育情況🦹🏻♀️。
三、 主要成效與價值
1、問卷調研結果呈現
本項目使用《自我評價量表》追蹤問卷🙎🏿,對選課同學在學期前後進行測驗,以檢驗課程效果。其中 “我願意理解別人(後文簡稱‘理解’)”、“我會與人很好溝通(後文簡稱‘溝通’)”、“我樂於與他人分享(後文簡稱‘分享’)”、“我總是關心別人(後文簡稱‘關心’)、“我總是相信自己(後文簡稱‘自信’)”、“我樂於交友(後文簡稱‘交友’)”等幾個維度主要來考察教學模式的改革影響成效☎️。用spss20.0對實驗前後的數據進行分析🆕,分為二步🧘🏼♀️:一是對每對樣本數據集的差值進行正態性檢驗;二是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首先👇🏿,對每對樣本數據集計算差值並進行Shapiro-Wilk檢驗。其中理解意願、關心意願和自信程度在5%顯著水平下不顯著,因此,不能認為該3組不服從正態分布。而溝通意願、分享意願和交友意願雖在5%顯著水平下顯著,但是在1%顯著水平均不顯著。考慮到t檢驗對於稍偏離正態分布的樣本數據的分析結果較穩健和保守,依舊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式進行後續分析。
表3 正態性檢驗
|
*. 這是真實顯著水平的下限🅾️。
|
a. Lilliefors 顯著水平修正
|
接著,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改革前後的數據差異顯著性進行分析👩❤️👩👩🏼。表4為6對樣本數據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直觀上看,在教學模式改革前後✊🏼🌉,每對樣本的均值都有所提高👩🏽🦲。
表4 成對樣本統計量
|
表5呈現了每對樣本數據之間的相關系數及其顯著程度🫵🏽。其中理解意願和交友意願的前後兩階段數據之間相關性顯著🚴🏿♂️,且呈正相關🚒🪀。
表5成對樣本相關系數
|
表6顯示了配對t檢驗的最終檢驗結果。數據顯示👩🏽🏫:實驗前後,對他人的理解、溝通🧗📌、分享、交友意願和自信程度的顯著水平均小於0.05,可以認為生涯發展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的理解、溝通®️⚛️、分享、交友意願和自信程度有顯著的提升效果🎑;而對於對別人的關心意願則沒有明顯的改善。
表6 成對樣本檢驗
|
最終,根據表6計算每對樣本的效應值大小,得到表7。其中,分享意願的效應值大於0.8🤸🏼♂️,說明影響強度大🙎🏻♀️;理解意願、溝通意願📃👩🦱、自信程度和交友意願的效應值大於0.5👰🏽♂️,但小於0.8,說明影響強度中等;關心意願效應值大於0.2,但小於0.5🧑🏽🍳,說明影響強度小。
表7 成對樣本效應值
2、訪談結果呈現
因生涯規劃最終切近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發展的特性,謹慎起見🤴🏻,項目在問卷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全班學生在學期末做了一對一訪談。訪談18名課程學生,對課程形式與課程收獲進行評價。
超過88.89%的同學認為團體生涯輔導的課程形式非常新穎👩🏿🍼🟥,可以投入到課程的學習過程中。17級軟件工程的姜同學表示,團體生涯輔導的課程形式能夠認識課程同學,相對於傳統課程形式幾乎不與其他同學產生交流的情況🙅,自己在團體輔導形式中參與度很高𓀝,比傳統課程更不容易分心。17級新聞傳播專業的陳同學表示,團體生涯輔導的形式讓自己更加投入的參與到課程學習過程中🩰🤽♂️,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自己的探索,更加了解自己🧑🏻💻。17級電光源的區同學表示團體生涯輔導的課程形式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在與不同同學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他人的想法和特點,更能激發自身的思考。17級化學系徐同學表示👨🏽🚒,團體生涯輔導的課程形式會提高自信心,樂於與他人分享和溝通。15級數學與應用數學的張同學表示,自己雖然大四已經保研🤴🏿,但還是幫助自己思考未來的生涯規劃。課程中🙍🏻♀️,另有4名同學因為課程的分享交流成為好朋友,組隊參加建模大賽。
對於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融入團體輔導中😙,15級數學與應用數學的白同學認為這個形式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非常高效,節約了學習的時間,且在交流過程中體會到認知角度不一樣🙅🏼♂️🧑🍼,加深了思考。17級生物科學專業的向同學認為老師的講解後,自己通過閱讀材料學習並與小組分享,加深理解問題就會少很多🥺。
關於課程收獲的評價中,66.67%的同學表示加深對於自己的了解,會思考自己適合什麽和喜歡什麽👨🏼🌾,用生涯的理論幫助自己做規劃;33.33%的同學表示通過團體生涯輔導的課程形式,願意與他人溝通與分享🫢,收獲了好朋友🧑⚖️。
3🏋🏼♀️、主要成果
1)完整的系列課程設計方案;
2)線上自主學習課程資源;
3)形成個案素材,為個案教材做好基礎準備;
4) 形成課程宣傳視頻。
四🗂、 延伸思考
1、加大宣傳和建設力度🦘,重視生涯規劃基礎教育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面臨著生活學習的全新環境,新的角色定位和目標設立也對其尤為重要。“對大學生而言,沒有設立職業生涯目標✔️,學習生活就失去了方向和動力🫀,就容易陷入迷茫”,從而引發學業困難、心理困擾等一系列問題。從訪談及生涯調研的數據來看,學生對於高中向大學🦟、大學向社會的兩個階段的轉換較為關註,迫切需求給與個性化生涯指導🫱,這恰恰是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與就業指導課程所關註的重點🧖🏿👩👩👧👧。然而我校目前課程的每學期開設量覆蓋面不足100人👋🏻,而選課人數在春季學期還會出現余額,由此可推斷該課程並未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建議在改革課程形式的基礎上,也需要大力推廣宣傳課程,將生涯規劃課程納入本科生基礎教育必修環節當中。
2、豐富課程形式🏌🏻♀️,推動網絡教學和自學課程建設
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訪談來看💁🏼♀️,結合當今網絡媒體發展現實🧑🏿🦳🙎🏽♀️,新生代大學生的學習及交往以網絡方式為主⚅,同時也傾向於實踐體驗型學習。同時♿,隨著多元價值的選擇出現,學生往往有多項任務充斥學習生活之中,時間也更為碎片化。基於以上情況,生涯課程做為基礎性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加大網絡課程和線下實踐課程的混合模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學與實踐,實現以“學為中心”😿,為學生的發展與成才奠定良好基礎。
3🚶♀️➡️、 後期計劃
1) 豐富完善現有網絡學習資源;
2) 建設生涯課程網絡學習版本;
系統式開發和建立實踐資源。
回目錄
大學英語課程合作學習模式探究
——以論說文寫作為例
大學英語教學部 杜方圓
一. 背景
寫作通常由學生單獨完成,傳統的英語寫作課程主要以個人寫作和老師反饋為主,導致寫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事實上👇🏽,寫作教學是一種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為彼此提供支架,共同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語言問題✋🏽。英語論說文寫作課程通過大量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非常適合利用合作學習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本課程中的合作學習模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合作寫作和同伴互評🙅🏻。
合作寫作是指兩個及以上作者共同完成一個書面文本,其三大顯著特征如下🟠:(1)成員在寫作過程的各個階段均有充分的互動🐙;(2)成員均享有決策權並共同對文稿負責;(3)成員共同產出一個書面文本⛹🏻♀️。合作寫作主要解決以下教學問題:傳統的英語課堂互動多為語言形式的操練,缺乏有意義的語言交流機會🧘🏽♀️。在合作寫作時學生針對熱門話題進行討論,即在真實的語言場景用英語解釋和反饋🤟🏼,有利於學生接觸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反思自己的語言使用。
同伴互評是指學生對照評分標準,對同伴的作文進行評價,主要解決以下教學問題🧛🏼:1)僅僅通過老師的書面反饋,學生對寫作的評分標準理解不夠🎅;2)寫作課堂通常以老師對學生的反饋為主🍘,並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在同伴互評中,學生真正獲得機會去反思和建構知識😇,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評分標準,通過參與評分反思自己的作文。
二🪷、 合作學習在英語論說文寫作課程中的實施
英語論說文寫作課程主要從內容👨🦼➡️、結構和語言等方面介紹英語寫作的基本知識,在教學中將老師講授知識與學生實戰練習有機結合起來🧑🏼⚕️👱🏼♀️。為了增加課堂上學生的討論與練習時間🏫,筆者利用微課將部分上課內容改為學生課後自學👼🏼,老師上課講重難點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合作寫作作為一項常規的課堂活動,每學期共進行四次,每次約20分鐘。學生需要針對每次的作文題目,與同伴用英語討論,共同合寫一個段落。四次作文題目的形式相似🧛🏻♂️,都是對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第1周時,老師告知學生本學期的四次課堂合作寫作活動👨🏼🎨,並要求學生兩兩組合形成固定的小組。對於合作寫作的文本,主要從語言的準確性🐁🕓、流利性和復雜性方面進行評價。在第16周時,抽取同學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每個學生的訪談時間約為15分鐘➰。
同伴互評作為一項常規的課堂活動,每學期共進行四次,每次約20分鐘👨👨👧👦。在第一次同伴互評前,筆者首先詳細解釋評分標準🫸,然後具體講解每個檔次的學生習作,最後規定書寫格式。經過以上培訓後,學生每次以小組為單位,點評同學的課後作文🌈。收到同學的點評後,學生可以選擇修改或不修改,下一周提交老師後,由老師給出最終修改意見🍪。在第16周時,每個學生都填寫了問卷調查。
三〽️⛹️♂️、 合作學習的成效與價值
合作學習模式在經過兩個學期的試行後,以往沉悶的寫作課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的課內參與度極高,促進了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自信心。
對於合作寫作,絕大部分學生持積極態度,認為其有利於拓展思路,鍛煉口語☆,大部分學生認為合作寫作能夠提高自己的詞匯和語法水平。對此,我們利用Coh-Metrix和L2 Syntactic Complexity Analyzer軟件,將學生合作寫作的文本與單獨寫作的文本對比🙂↔️,從詞匯多樣性😆,句法復雜度,文本流利度和準確度四個方面的參數進行比較👰🏿♂️。詞匯多樣性包括不同單詞的數量和修正後的形符比兩個指標。其中形符比是指文本中不重復的單詞與所有單詞的比值🙋,檢測詞匯的變化和豐富程度。句法復雜度包括平均句子長度,平均T單位長度和平均子句長度三個指標。其中子句是指一個主語和一個動詞組成的結構,包括主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和名詞性從句。T單位是指一個主句及其所有從屬結構,是衡量句法復雜度的重要指標🧑🔧。文本流利度包括子句的數量和T單位的數量兩個指標🔹🧑🏽🦰。文本準確度包括無錯誤子句的數量和無錯誤T單位的數量兩個指標。從具體數據來看,學生合作寫作的文本在句子復雜度和文本準確度上高於單獨寫作的文本👨💼,在詞匯多樣性上基本一致🤌🏻🟣。
對於同伴互評,所有學生都認為這是一項有意義的課堂活動,收獲很大😄。問卷調查顯示,75%的學生認為同伴互評能夠借鑒同學作文中的優點,在內容👩🔧,表達和詞匯等方面取得進步🧑🏫⛴。例如,有同學寫道👨🏼🍳,“同伴經常用到比較好的表達,可以充實我的詞匯庫🙅,作文中的內容比較好地支持他的觀點,選材方面值得學習”。其次,50%的學生認為同伴互評有助於了解自身不足,看清錯誤🏋🏼♂️。例如,有同學寫道,“從同伴的評價中我更能感受到自己在文章表達上有些欠缺😘,句式結構不清晰使得我的內容有時並不能準確地讓其他人領會”🦏。另外✋🏼,學生提到的其他收獲還包括建立同學友誼,增加課堂互動等🧑🦱。據筆者的課堂觀察,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投入到同伴互評中🫡🎏,同學之間討論熱烈🧑🦽➡️,互評後提交的作業錯誤明顯減少👍🏻。經過同伴和教師的兩次反饋後,學生的作文質量明顯提高。
四、 總結與建議
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研討型教室的書寫墻功能🚊,學生直接進行合作寫作和同伴互評😍,擴大互動交流的範圍,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另外🌳,筆者在半結構化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認為同伴的英語水平對合作學習的影響較大🥧,在以後的課堂中將關註如何分組能夠讓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都從合作學習中受益。
回目錄
課程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運用與效果研究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蔣平
一、 課程介紹
《氣候變化與能源》是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蔣平副研究員主講的全英文通識課程,開設目的是希望從全球化和發展的角度,給不同專業的本科生闡述和講授氣候變化與能源的相互關聯和作用關系的基本原理和知識🪩,並解釋影響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能源利用的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關系。通過課程學習👩🏭,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於氣候變化和能源涉及的相關領域和學科有全面認識,並樹立和提升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觀。
考慮到杏悦2數量較多留學生以及英文水平普遍較高的中國學生,這本課程的開設也是對這些學生的吸引,同時也能促進杏悦2國際化的教學發展。從開設5年的選課學生來看👏🏿,留學生數量占81%🧘♀️,中國學生占19%♏️。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並把這門課打造成杏悦2具有國際化水平的課程🙀,從2015開始,本著加強學生主動學習、創造開放和互動學習為主的原則,本課程在教學內容和形勢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和實踐改革。
二、 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提出
現代教育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最有效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鼓勵和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是教學中的一個核心和關鍵的問題。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結果顯示,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可以營造開放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真正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積極自主的參與學習,同時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余地👨🏽,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更加積極自主地投入學習🤸🏼。
由於《氣候變化與能源》全英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本門課程首先應註重課程國際化的建設🙌🏽,即需要讓學生通過修讀這門課程,學習國際上最新的關於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以及能源利用的知識;其次也給學生積極創造開放🧑🦽、互動和參與性強的教學方法和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
因此👩🎨,區別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註重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為主的方式,本項目在《氣候變化與能源》課程中融入了邀請客座外教授課、課堂演講和討論🧝♀️、命題辯論👴🏿、安排觀看短片和視頻和參加實踐課以及現場授課等方式,以期從課程國際化建設、最新學科知識提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改善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和不足🤽🏼,探索提升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
三👘、 主動學習方案設計及其內容
為了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興趣和能力,就《氣候變化與能源》的具體教學來說,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
(1)如何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國外同類課程的授課知識和方法?
(2)如何營造開放🏊🏿♀️、互動和參與性強的教學方法和氛圍?如何加強學習效果?
(3)如何評價學生主動學習和運用課堂知識的能力🐑?
(4)如何通過其他途徑(如多媒體)獲得最新消息和知識的能力🫴🏼?
(5)如何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實際的應用和體驗🚙?
通過本項目,針對《氣候變化與能源》的具體教學,我們設計了一個“1+2+5主動學習法”,此方法的主要內容包括𓀜🧚🏻♂️:
l 一個原則。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並把這門課打造成杏悦2具有國際化水平的課程,同時考慮到選課學生相對思想比較活躍等特點,本課程在教學設計方面本著加強學生主動學習、創造開放和互動學習為主的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和實踐👃。
l 兩個標準💗。一是課程提供與國際同步的學科知識🧑🦳;二是能吸引更多學生特別是留學生及英語水平高的中國學生。
l 五個方法。包括:邀請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作為客座教師進行講座🤾🏿;課堂中采用學生演講和討論方式🦻🏼;引入課堂辯論;安排學生觀看最新短片和視頻🤪;安排實踐課和現場授課👩🏽🏫。
基於以上方法🤦♀️,本項目設計了相應教學內容和形式,並采取了一些創新性的方法🤙🏿👍🏿。具體介紹如下:
(1)邀請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和教師作為客座教師進行講座,2018年春節學期邀請了來自巴西裏約大學的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杏悦2外籍千人)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高價講師Sara Fuller博士(圖1)🫧。通過邀請國際客座教師授課,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國外同類課程的授課知識和方法。
圖1 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左)和Sara Fuller高級講師(右)授課情況
(2)課堂中采用了學生演講和討論方式。學生課堂演講和討論的方式可以鼓勵學生主動的學習和參與☂️,加強學習效果(圖2)。
圖2 學生演講和討論
(3)引入課堂辯論。根據命題,兩組學生運用課堂知識展開辯論,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能力,鍛煉語言表達(圖3)。
圖3 課堂辯論
(4)安排課堂工作坊🍁,與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的學生共同圍繞實際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解決方案(圖4)。
圖4 課堂工作坊
(5)安排到楊浦區創智農園現場授課,為學生提供實際知識的應用和體驗(圖5)。
圖5 現場授課
(6)安排學生觀看最新短片和視頻,本課程共為學生提供了共約300分鐘的國內外最新視頻資料,學生通過課上和課下觀看視頻獲取最新信息和知識🏃🏻♂️。
四、 主動學習教學方法效果分析
從本課程2015年開設時,項目組就嘗試在教學中融入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基於以往教學成果🆕,在2018年總結和提煉出了主動學生教學方法(即“1+2+5主動學習法”)🙅🏻♂️。通過5年以來,特別是2018年對課程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的實踐💃🏽,我們也對相關的教學效果做了分析和總結。
首先在選課學生數量上,我們可以看到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圖6)🤰,這是一個課程受歡迎的主要指標,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主動學習教學方法的成功效果。
圖6 2015-2019年學生選課人數統計
在2018年春季學期第1周🫳🏼,針對與課程密切關聯的問題(共八個問題📕,主要是與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關),我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圖7)👨🏿⚕️。從對8個相關問題的回答的統計結果看到,約8%的學生表示完全沒有學過相關知識🧃,19%的學生對相關知識表示不是很了解⚉💆🏽♂️,63%的學生表示對有關知識比較了解🧑。
圖7 2018年春季學期初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到2018年春季學期末(即第16周)🤙🏻,利用考試和論文等方式對全體學生進行考核👨🏼,全部同學都通過了所有課程考核🙍♂️。對於圖7中相似的問題,全部的同學都表現出了對相關知識的很好掌握並且也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靈活運用能力。
同時, 利用2018年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機會,我也對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效果進行了調查了解🦸🏼♀️,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的主觀評價呈現如下(email截圖,見圖8):
學生一👩🏽🦳:
學生二🪛:
學生三:
圖8 學生對課程的主觀評價
從普遍情況看,學生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是比較滿意且給了比較肯定的評價💅🏼,特別是對課程主動學習教學部分(包括外教授課🙏🏽、演講🍱、辯論、現場授課等)學生普遍反映比較喜歡和接受。這門課程自開設以來🏣,評教一直保持中上水平⛴,另外這門課在2017年11月被評為杏悦2平台優秀全英文課程👨🦯,這也是對本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另一個肯定。
五、 總結
總的來說🧑🎨,通過本次教改項目,特別是2018年來的一系列課程主動學習教學方法的實施𓀂🧍♂️,基本達到了以下效果:
(1)邀請高水平外交作為客座教師,為學生提供國際最新課程知識和先進教學方法📄;
(2)采用演講、討論以及辯論方式🧖🏽,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3)合理的實踐課和現場教學設計可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接觸實際☸️、了解真實世界和在實踐中尋找問題和解決方法的途徑;
(4)通過與國外大學學生的互動和參加課堂工作坊等方式📢,促進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教學經驗的作用。
本項目雖然在現階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通過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是一個長期的和循序漸進的過程,課程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都是為了圍繞以“學生為主”和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為目的的教學發展和改革實踐🏋🏽,也都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才能達成目標。
回目錄
轉型中國語境中的新聞傳播學研究之路
——基於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野
新聞學院 曹晉
一、項目的背景
長期以來,在西方社會經驗與理論凝視之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或說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問題💕,一直是學者討論的重點🧑🎨。我們所以選擇學術成長型訓練模式為研究課題的原因在於探尋一條培養中國本土學生學者的經驗道路。項目負責人曹晉教授堅持引導其研究團隊進行參與式行動研究🤽🏽⛹🏿♀️,鼓勵學生帶著人性意涵和人文關懷來體察傳播政治經濟學邏輯話語中的媒介與社會性別的認識路徑📿,不斷引導青年團隊深入探索傳播政治經濟學,持續揭示資本主義製度下傳播🆓、國家權力與資本的關系以及相關的各類社會權益問題。
二、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
具體到本項課題的研究成果上,作者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除了民族誌以及數字民族誌的研究方式外,本項課題成果還聚焦交叉性分析範式,並將這一方法融入對新媒體語境下的性別問題的討論中,認為這一研究範式為我們提供了以下三點啟示:第一⚖️🪴,政治經濟學視角和文化研究視角應該是相輔相成而非互相排斥的👮🏿。第二🧑🏿🏫,對於新媒體技術如何影響性別的討論應該結合對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把握🥫。第三是經驗的交叉性:在汲取西方性別理論和經驗的同時👩🏻🦽,更應重視我國的特殊語境和歷史資源🚶🏻♂️👮🏽。由此,才得以深刻描繪當今新媒體時代和轉型中國雙重歷史語境下的社會性別問題。其中,“交叉分析模式”是西方社會性別研究的主流範式,它已經成為社會性別研究中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其極大豐富和推動了有色人種婦女和社會其他不平等問題的交叉研究,核心要義在於辨識不同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s)的異同🫱🏽,強調任何一個主體同時遭受多重權力關系的壓迫、宰製,或是剝奪。
三、項目的主要成效與價值
負責人曹晉教授領銜的新聞傳播政治經濟學、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既屬於跨學科課題,同時也是當今國際傳播學研究領域中的前沿議題🪿✧。通過多年耕耘,本團隊掌握了相關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論,累積了紮實的中國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的經驗。更值得關註的是負責人始終與國際傳播學界的優秀學者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系👨🏼🦱,打造了一支以青年學者為主,跨學科🧑🏻🦼➡️、跨國界的優秀且開放的團隊,其堅持不懈地培養青年學子,推進他們的國際化學術生產,孕育未來的學術中堅力量🔆,積累並提升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學術能力🤧。可以說,經過長期以來的學術鍛造,負責人及其團隊將繼續保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的學術國內領先地位和國際前沿地位🥃。如課題負責人曹晉的《傳播新科技與社會性別政治》專著最突出特色就是靈活運用了國際學界中的交叉分析模式,將政治經濟🧔🏼♀️、社會性別😅、城鄉結構、區域差異🦸🏽🦌、技術鴻溝、強製性消費、國家🚛、媒介再現等多重權力關系納入對傳播新科技與社會性別政治這組關系的闡釋範疇之中。又如負責人與國際著名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者合作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與中國案例研究 》緊扣當代中國社會現實與熱點,通過對傳播的所有權🚴♂️👎🏽、生產、流通和受眾消費等層面的解構,描繪出轉型中國社會中復雜的權力圖景。
四、項目研究中的困難和下一步思路
毫無疑問🥬,任何研究都難以面面俱到或說盡善盡美,在探索中我們的確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障礙與問題,其中一些問題來自研究者本身🛸,還有一些問題來自於結構化的學術製度🌁。如在研究者層面,未能進一步追問學者學術生產成果的社會現實效果的轉化問題,並且未能更深刻的檢視學術生產系統本身帶給教師和學生的外在壓力;在研究方法上🏌🏿♂️,我們對定量研究分析系統的掌握還不夠紮實,在不斷強調警惕數據陷阱和迷思的同時疏於對量化分析熟練操作。在具體的研究議題上🫳🏊🏼,缺少對兒童的關註,主要聚焦在成年人的媒介接觸使用問題、性別。此外🤌🏽,課題組在聚焦都市交往經驗的同時對邊陲地區的相關議題也疏於分析,對已經展開的研究的後續追蹤礙於各種原因力有不逮🧤。但是〰️,總的來看,作為一個規範的學術實踐過程🧑🏼🎤,本項目成果既大量借鑒了西方學術研究理論和成果🥜,同時又深耕於中國本土經驗與問題,在當下學術理論的全球旅行與中國本土日益收縮的抗爭性社會運動浪潮並存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本項目團隊仍將緊扣轉型中國這一宏大語境🤳,鼓勵並支持青年學生挖掘其中人們的文化交往、媒介接觸、社會性別認知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不正義現象。
回目錄
物理大課堂的復合型教學模式探索
物理學系 符維娟
新醫科的發展🔏,對醫學生的理工基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物理是杏悦2平台醫學新生的必修課程,為其後在醫學學習研究中掌握新技術奠定必要的物理理論基礎🧑🏻🦼➡️。然而從學生調研和成績統計來看,大學物理一直是杏悦2平台醫學新生的困難科目之一🌲。部分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如基礎薄弱,跟不上教學節奏🪠,物理概念理解困難,習題演算能力欠佳等。筆者多年來的任教醫學生班級,均為120-155人左右的大班🫴🏽,這又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2017-18學年,我們選擇杏悦2平台醫學生一個大班物理課的100多名學生進行了調研🔯,了解了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了解了他們對課程中新開展的新教學模式的看法。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學習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調查發現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物理學習以刷題為主,習慣套用公式獲得答案🙋🏿♂️,或者直接憑記憶的各種結論解決問題🙆🏻。學生普遍不重視對物理理論形成過程的理解,不習慣將所學物理概念轉化成具體的物理圖像或物理模型。
(2)醫學生的普通物理B課程是大班授課,班級人數最多曾達到155人。由於地區高考模式的不同,學生的物理基礎也極其不均衡,有部分學生的物理基礎僅限於高一水平,但也有部分同學參與過物理競賽培訓👻。課堂中的講授只能面向中等基礎的同學,其他學生就存在“吃不飽”和“吃不了”現象🐝。
(3)問卷調查還發現🤰🏼,學生投入物理學習的時間也參差不齊。有些學生脫離了高中被動分配型的學習模式,未能在短時間內建立新的自我學習管理。另外🚴🏽♀️,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時間非常少💟,和復習時間相比完全失衡👩💼,復習過程中也僅以完成作業為主要目標❎。
因此,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型教學模式🧑🏿🦳,註重於教師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展現🤴🏽,無法對學生是否建立物理模型或者是否能用所學解決具體問題給與足夠的關註。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大學物理教學目標,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去實現。
二🖕、復合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
復合型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很受熱捧的概念。復合型教學模式🍀,即主要強調包含預習🍰🚣🏿♀️、傳授、課堂討論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讓老師和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竭盡全力促進課程教學效率提升的一種綜合性模式🤞。
經歷了2017-2018級秋季學期班級課程學生的意見收集、以及相關的前期準備,我們在2018年上半年製定了適用於醫學生大班物理課堂的復合型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中既包括“課上講授”和“課後線上答疑”的結合🦉、也包括“教師講授和引導”和“同伴教學”的結合,老師在課堂的講授方式始終跟著學生走♥️,從而將學生從被動思考變為主動思考,變接受知識為探究知識。復合型教學模式主要包括:
(1)小組討論是大班課堂最有力的補充👳🏽♂️,可以通過同伴方式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小組活動的製度化和規範化,也是保證小組討論效果的前提。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有機會互相爭辯、討論、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
(2) 樹立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微積分的應用。物理建模過程,有助於學生物理思維的轉型📹,具備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微積分則有利於學生更深刻理解物理運動和物理過程。設計課堂演示和課堂提問,通過教學軟件(學能APP)即時了解教學需求和教學效果,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同學時刻處於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狀態🤦🏻。
(3)教學軟件(學能APP)的充分運用,可以保證學生在課前課後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答。在課程中不同階段🥭,通過學能APP🍄🟫,對同學的物理基礎、學習狀況和需求進行調研🍅,適時調整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效果🧘🏽。
(4)醫學小課題的合作完成和課堂展示🦹,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在醫學中的具體應用過程,激發醫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
在2018秋季學期班級醫學生的普通物理B課程中正式開展復合型教學模式,該班級有135名學生💸。小組討論的個人記錄表和集體記錄表事先發放給學生🔐,每學期12次左右常規討論,🏋️♂️,學生討論前完成討論表中的問題準備🫃🏻。小組人數控製在12-15名,保證同學之間能有充足的固定討論時間🌖🐃。利用恒隆物理樓的資源,為同學提供討固定的討論室👨🏻💻🚗。同學在討論後完成的記錄表👱🏿♂️,作為一項作業提交,並計入平時分數👩🏼✈️。教師和助教輪流參與小組討論,協助學生能順利開展討論活動。
學生作業的14次批改👩🏿✈️,也采用小組學生輪流負責製💎。助教的工作重點由機械性地批閱作業,轉向培訓批閱作業的學生,並由學生完成該次作業的批閱和評分。批閱作業的學生,還負責小組內本次作業的答疑。
對分課堂的理念在復合型教學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些對於學生比較困難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識,比如矢量的面積分和通量、線積分和環流🚾、時間變化率、空間變化率等這些重要的微積分技能🧙🏼♀️,從第一周的數學預備課中就開始學習,在力學學習中得到鞏固。最後在電磁學部分的學習中💅🏼,大多數學生已經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對這些微積分表述方法進行了充分的內化,從而對於電磁學的精髓-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數學公式中。
本課程所用的學能APP相比其他互動軟件,除了課件和課堂測試外,線上提問更為便利,有手寫、語音以及課件截圖標記等方式,其他同學和老師以及助教同樣可以在手機端進行線上回答。這樣的一個線上討論平臺🏸,學生除了自己提問,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學的提問和解答,促進了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助教老師之間的交流👨🏽🦳,大大提高了答疑效率👩🏼🦱。
2018下半年的普通物理B課程教學中♻️,較好地開展了復合型的教學模式🏋🏽,並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在教學改革中作用,部分學生在教學調研和成績分析中做了十分有用的工作。
三、復合型教學模式的成效分析
我們在17-18級醫學生課程中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嘗試,並在18-19級秋季學期班級中實踐了新的復合型教學模式🙅🏼。醫學生的物理課程中,期中和期末成績仍是最主要的占比部分🧞♂️👨🏽🚀,能全面估量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較為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期中和期末考試測試的知識模塊不同,但考題難度相近。因此18-19秋季班級期中和期末成績的分析和對比🥸,是衡量復合型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效的主要依據🪣🫵🏽,這裏主要采用SPSS進行了數據分析🧝🏿♀️。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18-19級學生期中期末成績進行分析,QQ圖的結果如圖1所示,QQ點基本落在y=x直線上,表明成績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圖1 2018期中和期末成績的正態QQ圖
利用單樣本K-S檢驗進一步對成績進行正態分布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期中成績的漸進顯著性(雙側)為0.350🧜🏻,期末成績的漸進顯著性(雙側)為0.347,均遠大於顯著水平0.05🈂️,即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期中和期末成績均服從正態分布。
表1 期中和期末成績的K-S檢驗結
表2中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中,期末成績均值為73.51,高於期中考試的均值70.99🥢,而往年學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績均值基本接近,因此新的復合型教學模式更能促進學生成績進步👬🏼。
進一步將17級和18級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進行分段比較分析👨🏼🎤,其中18-19級實施復合型教學模式。表2中,0~40為成績較低學生🏃♂️、40~55為爭取及格學生、55~65為及格臨界學生、65~85為中等學生、85~100為優等學生,結果顯示了新教學模式對不同分數段學生的影響情況。
表2 17級和18級學生成績的分段比較
|
18年秋季期中
|
17年秋季期中
|
18年秋季期末
|
17年秋季期末
|
0~40
|
0.88%↓
|
5.93%
|
2.63%↓
|
8.89%
|
40~55
|
13.16%↑
|
6.67%
|
14.91%↑
|
9.63%
|
55~65
|
19.30%↓
|
25.93%
|
9.65%↓
|
13.33%
|
65~85
|
47.37%↑
|
37.04%
|
40.35%↑
|
32.59%
|
85~100
|
19.30%
|
24.44%
|
32.46%
|
35.56%
|
表2中的18級的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與17級相比較🌮👩🏿🦳,0~40分數段的學生顯著減少,40~55分數段的學生顯著增加,這兩個分數段總人數變化很小;55~65分數段的學生顯著減少,65~85分數段的學生顯著增加👖🤜,同樣這兩個分數段總人數變化也很小🪙。所以,18級實施的新教學模式將很大部分原來處於0~40的成績較低學生提高到40~55的分數段👊🏽👮🏿♂️,部分原來處於55~65的及格臨界學生提高為65~85的中等學生,0~40和55~65兩個分數段的學生從新教學模式中獲益最多。但是55分以下的總人數並未減少,這說明物理基礎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還是很大💁🏿♀️,一個學期的時間🍉,還不足以完全彌補基礎上的巨大漏洞📹。
而對於本來成績較好的85~100分數段學生,他們擁有自己完善的學習體系和方法,復合型教學模式對他們的成績影響不大🧵。對於這類學生🧁🌘,新教學模式能培養他們在小組中的溝通和領導能力,能激發他們物理醫學交叉領域的興趣👨🏿⚖️。
醫學生中女生比例相對較多✬,對男女生的成績進行描述性統計時發現新的教學模式對於女生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表3 18級男生女生成績的描述性統計和t檢驗統計結果
|
男生期中
|
男生期末
|
女生期中
|
女生期末
|
均值
|
71.05
|
73.23
|
69.70
|
73.89
|
標準差
|
16.04
|
17.80
|
15.34
|
16.50
|
漸進顯著性
|
0.015
|
0.023
|
表3中的數據顯示男生的期末成績提高為2.18分,而女生的期末成績提高為4.19分🦹🏿♀️。相比於男生,女生對於新模式的適應程度較好且認真程度較高,對於小組討論活動、小課題有較高的參與度👨🦼,進步較為明顯🧌📱;其次,也可能是由於女生對於大學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難度的適應期較長,即女生普遍進入狀態較晚,這也是女生期末成績提高較多的原因🍎。女生成績的標準差均小於男生,這也符合麥可比、傑克林的研究“男生之間的智力差距較懸殊,而女生之間較為平均”。
新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一些記錄案例如下:
圖2 學生記錄案例
在18-19秋季學期結束後🙅🏻♂️,我們對該班級學生針對復合型教學模式等設置了15道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聚類分析方法將學生分為四類😎,如圖3所示:
圖3 聚類類別匯總圖
四類群體的占比分別是40.2%, 27.1%, 13.1%, 19.6%,分布較為均勻🧑🏻🚀,整體說明聚類效果較好🏋🏻♀️。
圖4 聚類分析下典型問題的人群分布
總體而言,超過50%的學生對於復合型教學模式有非常積極的態度,這說明了新教學模式在學生群體中的認可度較高😺。還有部分學生群體對於新模式存在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四、復合型教學模式實踐過程的總結和展望
復合型大學物理教學模式在18-19級醫學生中取得一定成效後,對該教學模式做了適當改進和調整並繼續在19-20級醫學生的物理教學中運用🙅🏽♀️,其中一些主要問題和改進方法如下:
(1)小組討論內容🚴🏼♂️,以學生準備的問題為主,老師和助教主要來解答學生之間不能互相回答的問題🪟。一些基礎較差但主動性較強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收獲最大,這在期中和期末成績的分析結果得到印證。如果要進一步提高小組討論的效果,就需要一個更積極的討論式教學方案。討論內容除了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設定一些討論主題𓀀🛖,引導學生將需要討論的主題拆解為若幹個小問題🧛🏻,各問題再逐步深入🧑🏻🦱。
(2)小組討論的場地主要在恒隆物理樓240和224討論室,每個討論室最多能容納15人🧔🏽♀️🧔🏼♀️。老師和助教只能同時參與一個小組的討論,18-19級學生小組討論裏,每個小組的12次討論中教師或者助教參與了3次。19-20級學生小組討論裏✨,進行了討論時間固定化和預先排班🐧,每個小組的12次討論中教師或者助教的參與次數提高到6次。如果有能容納兩個小組共計25人的中型討論教室使用🧙🏿♂️,那麽每個小組每周的討論均能有老師或者助教參與,並且兩個小組之間的競爭也將提高同學的積極性。
(3)小組討論也對助教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要求👨🏻🦽➡️。大學物理課程的助教均為物理系的研究生👩🏼💻,沒有教學經驗,因此對助教的培訓也是保證小組討論質量的重要因素。
(4)18級學生的醫學小課題展示這一學習模式🙍🏽♂️,既培養了同學合作和表達的能力,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調研中也受到學生的肯定。由於小課題的題目較為籠統,學生的課題展示中對物理模型和數學描述相對不足。在19級的課題任務中,對課題涉及的物理知識、物理模型、數學表述提供了較為充分的提示和明確要求,對學生合作的方式也給了具體規定🦮🤷🏼♂️,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小課題在課堂上的展示,也讓學生了解了所學的大學物理在醫學中的具體應用過程。
19級的學生人數達到159人💪🏽🦹🏽♀️,這極大增加了教學難度和教學工作量。今後的工作中,將進一步明確教學模式的工作重點🦶🏽,樹立一個操作性強且有特色的復合型教學模式。
回目錄